
紀錄片《美術里的中國》中的齊白石作品《蝦》
北京畫院藏
作為造型藝術與視覺藝術,美術在人類文化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,古今中外經典美術佳作都凝結著不同地域、民族、時代的情感與智慧。尤其是中國近現代美術的發展進程,與百余年來中國歷史社會的演進文脈息息相關、相互輝映,諸多名家名作匯成了一條充滿魅力與深意的藝術之河。近日,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《美術里的中國》一經面世即引發廣泛熱議和諸多好評。節目以影視語言生動、立體地展現美術創作,特別是百余年來中國近現代美術經典作品的精神意涵和藝術成就,更呈現了一闋相互交織、詩畫輝映的視覺交響,一幅集藝術、歷史、社會與文化于一體的全息圖景。
該系列紀錄片備受歡迎的現象,處在一個特定時代語境和文化潮流之中。繼2021年初開播的《美術經典中的黨史》成為爆款節目、迅速引發破圈效應之后,2022年總臺春晚《憶江南》《只此青綠》及《藝術里的奧林匹克》《美術里的中國》系列專題節目,都以影視與美術跨界融合作為突破口,共同形成了視聽文化與造型藝術融合創新的典范,開啟了一個電視與美術跨界互動、緊密結合的時代潮流。
《美術里的中國》以每集12分鐘的時長體量,濃縮呈現一件經典美術作品與美術大家的故事,作品的遴選既根植于影響力、藝術性、社會性等因素,更兼顧到不同美術門類、不同時代、不同題材風格的中國畫、油畫、雕塑、版畫經典佳作。在第一批推出的12集紀錄片所聚焦的經典作品中,我們能從中看到自然造化的靈動美好:既有老百姓耳熟能詳、喜聞樂見的齊白石筆下的蝦、徐悲鴻畫中的奔馬,也有黃賓虹的筆墨夜山、潘天壽的雁蕩山花;我們能看到祖國河山的雄壯優美和近代歷史的悲壯深沉:既有傅抱石獨特筆法的江山圖畫、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史詩浮雕,也有吳冠中畫中粼粼波光間的太湖鵝群;我們還能看到南北各地不同時代的吾土吾民:既有孫滋溪畫中天安門前的幸福合影、羅中立筆下令人難以忘懷的父親,也有靳尚誼筆下美麗的塔吉克新娘、黃胄畫里洪荒風雪中躑躅趕路的邊疆駝隊……每集紀錄片都力求拍出畫中真味,展現時代深意,也共同呈現了這一電視作品的藝術追求和文化新意:
其一,情境交融,以視聽語言和新媒體手段復原、復活經典畫作的真實情境。從雁蕩山的靈秀到黃山的奇偉,從宜興水鄉的潤澤到西北高原的壯闊,該系列片在“行萬里路”的歷程中以鏡頭語言讀畫,以豐富的實景拍攝和后期剪輯,實現對作品畫境及其背后故事的還原與升華,讓觀眾能在走進畫境的過程中,近讀畫面的微觀細節、肌理質地,了解作品創作的理法風格,繼而走進其背后的人物故事與恢弘歷史。
其二,動靜相宜,充分發揮影視表達的敘事手法,讓靜態畫面“動起來”,讓美術史與家國記憶“活起來”。該片通過影視化的敘事手段,近距離觀照畫作并講述背后故事,或多角度“移步換景”式的“游賞”畫中景致,展現畫境的多元時空維度;或通過真人“手替”的方式,再現還原畫作的創作現場,這些方式都在某種程度上激活了靜態畫境所蘊含的豐富意趣,延展了美術作品的視覺意味與時空質感。
其三,科技助力,以前沿的數字影像技術輔助呈現美術作品的藝術表達,使這種呈現方式更為立體化、豐富化和完整化。該片將3D建模、XR等技術引入動態畫面制作,并在4K高清攝影技術支持下,以微距視野充分呈現作品的肌理質感與原作氣息,既是推進“思想+藝術+技術”創新融合的進一步實踐,又是深化“5G+4K/8K+AI”科技創新的重要成果,更活態展現了現實觀展中不可能獲得的、貼近作品的景觀。
光影交融,畫映百年。在這綿延不絕的丹青光影里,有歷史與文化,更有鄉土和人情。通過這扇窗,我們得以在百年中國美術經典作品里,看到近現代中國歷史的波瀾壯闊,感受穿越時空、歷久彌堅的家國溫情。正是在這一語境中,紀錄片《美術里的中國》,連同《美術經典中的黨史》《藝術里的奧林匹克》等為代表的一批節目,成為新時代融媒體語境下服務人民、引領風尚、立足時代、指向未來的視聽佳作。(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)
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竹溪新聞網"、"來源:竹溪論壇"或"來源:今日竹溪"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竹溪縣融媒體中心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來源,違反上述聲明者,竹溪縣委機關雜志社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竹溪新聞網注明"來源:XXX(非竹溪新聞網)"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,可與本網聯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電話:0719-2729868 0719-2722699